如果你和一只猫咪共同生活,那么你一定熟悉它们各种美妙的“喵喵”声。无论是清脆的啁啾声、微小的吱吱声,还是执着的嚎叫声,猫咪的“喵喵”声都是它们与我们交流的方式之一。在某个时刻,我们自然会想,“我的猫到底想告诉我什么呢?”猫咪充满了个性,它们一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要表达。
研究表明,猫咪主要用“喵喵”声与人类交流,这比它们的野生近亲——非洲野猫(Felis silvestris lybica)更频繁。猫咪与人类交流时使用“喵喵”声的频率也高于猫咪之间的互动。这告诉我们,猫科动物的声音表达比我们之前认为的要复杂得多。是不是很迷人?从“健谈”的角度来看,猫咪过度“喵喵”可能会让我们想知道猫咪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应该担心吗?或者只是有些猫天生就更爱说话?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猫咪为什么“说这么多”?
猫咪通常被认为是神秘、独居的生物,但研究表明,它们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更善于社交。虽然猫咪通常通过肢体语言和气味相互交流,但它们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声音曲目”来与人类交流。
这种能力被认为是经过驯化过程而完善的。在某个时候,猫咪一定意识到它们的“喵喵”声能够有效地引起人类的注意。然而,并非所有的猫咪都像其他猫咪一样爱说话。暹罗猫以健谈而闻名,而布偶猫和缅因猫可能更含蓄一些。无论品种如何,重要的是要考虑猫咪的个体性格。有些猫天生就是话匣子,而另一些猫则可能更内敛。
猫咪过度“喵喵”的10个原因
如果你的猫咪开始过度“喵喵”叫,找到这种突然增加声音表达的根本原因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几个潜在的罪魁祸首:
1. 你的母猫正在发情
如果你的母猫没有绝育,她可能会因为发情(动情期)而叫得更多。当猫咪进入发情期时,它们会增加声音表达,目的是吸引雄性。除了发声之外,发情的母猫也可能变得更黏人,跟着你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蹭你,发出咕噜声,并在地板上打滚。虽然不常见,但绝育的母猫有时仍然会发情和发声。这可能发生在绝育手术过程中意外残留卵巢组织(卵巢残留综合征)时。
2. 你的公猫正在“发情”
这里的“发情”一词加上了引号,因为公猫实际上并不会真正进入发情期,但如果它们意识到附近有发情的母猫并且无法接近,它们会叫得很厉害。公猫的“喵喵”声非常独特,是一种音调多变、类似于嚎叫的长音。它通常被称为“求偶嚎叫”。
3. 它们在寻求关注
猫咪很快就会发现,当它们“喵喵”叫时,它们会得到我们的关注。如果我们每次听到猫咪“喵喵”叫时都看着它们,并通过提供食物、水或仅仅是关注来试图弄清楚它们的需求,它们很快就会明白“喵喵”叫会带来回报。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喵喵”叫的行为会得到加强并重复出现。如果有一天,由于某种原因,我们没有关注它们,猫咪会觉得有必要升级为更大声、更坚持的“喵喵”叫。如果你在这种时候给予它们关注,猫咪就会明白持续的“喵喵”叫会带来好处。
4. 它们饿了或渴了
如果猫咪看着你“喵喵”叫,而你跟着猫咪,一只饥饿的猫通常会带你到食物碗或猫粮储存的地方。如果你的猫咪渴了,它可能会带你到它空空的水碗旁。
5. 它们的需求未被满足
猫咪和狗狗一样,有几个重要的需求。除了需要食物和水之外,猫咪还需要精神刺激和陪伴。如果它们被单独留下太长时间或变得无聊,它们可能会开始过度“喵喵”叫。有趣的是,201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当猫咪在人际互动和其他刺激(包括食物和玩具)之间做出选择时,与人类的社交互动是大多数猫咪的首选,其次是食物。如果过度“喵喵”叫发生在猫咪被单独留下或与偏爱的照顾者分离时,可能表明猫咪正在遭受某种与分离相关的痛苦。
6. 它们的猫砂盆很脏
猫咪可能非常爱干净,所以当它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脏兮兮的猫砂盆时,它们可能会因为需要使用而“喵喵”叫。
7. 它们要求进出
那些被养在室内,但也允许在户外活动的猫咪,当它们想出去时可能会坚持不懈地“喵喵”叫。这些猫咪通常会在盯着门或窗户时“喵喵”叫。如果你最近收养了一只猫,而它叫得很厉害,这可能表明它不习惯被养在室内,并且渴望被放出去。兽医行为学家Karen Sueda博士在一篇Live Science的文章中解释说,猫咪似乎经常与关闭的门作斗争。它们焦躁不安的“喵喵”叫可能是因为害怕错过(FOMO)。因此,如果你白天允许你的猫进入某些房间,然后在晚上关闭这些房间(比如卧室),猫咪可能会坚持不懈地“喵喵”叫,希望能被放进去。
8. 它们感到疼痛
如果你的猫咪比平时叫得更多,排除潜在的医疗问题非常重要。特别注意“喵喵”叫发生的时间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可能发生的事情的线索。例如,如果猫咪在使用猫砂盆时经常发出声音,这可能表明它们感到不适或疼痛,例如尿路感染。
9. 它们正在变老
如果你的猫咪是老年猫,并且开始叫得更多,排除疼痛的医疗状况和感官缺陷(比如失明或耳聋)非常重要。一只耳聋的猫通常会叫得更多、更大声,以此作为补偿。声音表达的增加也可能是猫咪认知功能障碍的迹象。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的猫咪可能会变得迷失方向,并且睡眠/觉醒周期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导致它们叫得更多,尤其是在晚上。
10. 它们害怕或感到压力
如果你的猫咪感到压力或害怕,它可能会“喵喵”叫来表达它的感受。猫咪是遵循常规的动物,它们环境中的任何变化(比如新生的婴儿、新的作息时间等)都可能具有破坏性并引发压力。导致恐惧性“喵喵”叫的常见诱因包括被锁在家里一个不熟悉的地方、被放置在宠物箱里或乘坐汽车。如果你的猫咪在被单独留下时叫得很厉害,你可以让宠物保姆来拜访,以减轻它的一些压力。
如何减少猫咪的过度“喵喵”叫
解决过度“喵喵”叫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至关重要的。永远不要因为猫咪“喵喵”叫而责骂或惩罚它,因为那是它们交流的方式。你也不希望你的猫咪开始害怕你。此外,除非你绝对确定你的猫咪“喵喵”叫是为了获得关注,否则不要忽视它的过度“喵喵”叫。以下是解决猫咪过度“喵喵”叫行为的几个技巧:
确保满足所有需求
确保你的猫咪的水碗是满的(猫咪喜欢新鲜的水),并且它最近已经吃过东西。如果你的猫咪在晚上或清晨叫醒你喂食,你可以尝试购买一个自动喂食器,设置为在这些不方便的时间分发猫粮。如果你有其他宠物,确保它们没有阻止你的猫咪接触它的食物或水碗。此外,确保你的猫咪的猫砂盆不脏。增加一个额外的猫砂盆是个好主意,因为它可以为猫咪提供额外的选择,以防其中一个猫砂盆不符合它们的标准。
安排兽医就诊
如前所述,某些医疗状况可能会导致猫咪叫得更多。第一步之一是让你的猫咪去看兽医,以排除任何潜在的健康问题。向你的兽医提供相关信息,比如“喵喵”叫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持续时间以及什么似乎可以阻止它。你的兽医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血液检查和尿液检查,以检查你的猫咪的甲状腺和泌尿系统健康。你的兽医也可能会检查你的猫咪的血压,以确保它在正常范围内。如果你的猫咪年龄越来越大,而你的兽医怀疑是认知功能障碍,他们可能会开药来减缓其进展。
提供环境丰富
如果你怀疑你的猫咪可能感到无聊,那么在猫咪的生活中提供更多的丰富性会有所帮助。添加一些食物益智玩具和猫薄荷玩具,组织一些互动游戏环节,并在你的猫咪喜欢的情况下,用胸背带和牵引绳带它去散步。
排除与分离相关的行为
为了排除分离焦虑问题,你可以设置一个摄像头,并观看录制的视频,寻找焦虑迹象,比如重复发声、踱步和其他基于焦虑的行为。如果你注意到焦虑迹象,你的兽医或行为专业人士可以帮助你制定一个战略计划。
消除对“喵喵”叫的奖励
如果你绝对确定你的猫咪的“喵喵”叫是由于你不经意地奖励了它,那么第一步是停止奖励这种以关注为导向的行为。这意味着不要每次猫咪“喵喵”叫时都抚摸、玩耍、喂食或带你的猫咪去散步。例如,如果你的猫咪在你准备它的食物时“喵喵”叫,那么只有在它连续安静了几秒钟后,才能将食物放下。你的猫咪最终应该明白,安静才是最终带来奖励的东西。如果你的猫咪反复“喵喵”叫,要求被放出去,可以考虑安装一个猫门。对于以关注为导向的“喵喵”叫,必须始终确保满足你的猫咪的需求。
减少恐惧/压力
如果你的猫咪感到恐惧或压力,解决这些负面情绪状态非常重要。如果你确定了压力的来源,尽量让你的猫咪避免它。如果难以避免,你可能需要使用镇静辅助剂和行为矫正来帮助你的猫咪发展更好的应对技巧。现在有很多可用于猫咪的镇静辅助剂,比如基于信息素的喷雾剂和扩散器、天然补充剂和药物。猫咪行为专业人士可以提供关于如何使用行为矫正方法解决猫咪的压力、恐惧或焦虑的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Vitale, Kristyn & Mehrkam, Lindsay & Udell, Monique. (2017). Social interaction, food, scent or toys? A formal assessment of domestic pet and shelter cat ( Felis silvestris catus ) preferences. Behavioural Processes
Bradshaw JW. In: The Behaviour of the Domestic Cat. Wallingford: CAB International; 1992
Tavernier C, Ahmed S, Houpt KA, Yeon SC. Feline vocal communication. J Vet Sci. 2019
Yeon SC, Kim YK, Park SJ, Lee SS, Lee SY, Suh EH, Houpt KA, Chang HH, Lee HC, Yang BG, Lee HJ. Differences between vocalization evoked by social stimuli in feral cats and house cats. Behav Processes 2011
Houpt KA. In: Domestic Animal Behavior for Veterinarians and Animal Scientists. Ames: Wiley-Blackwell;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