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被教导要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然而,你是否意识到,接受他人的好意,与给予同样重要?甚至,接受本身也是一种给予,能让施与者获得快乐,并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
慷慨的悖论:只给予,不接受?
作者分享了一个关于他年长亲戚的故事。这位亲戚表面上非常善良慷慨,总是带礼物、提供美食、在生病时悉心照料。但奇怪的是,她从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她甚至以此为傲,声称:“我只给予,不接受,哪怕是一杯水。” 即使在去世后,她的慷慨也依然是单向的,她明确表示要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并且不举行任何追悼仪式。
作者发现,这种“只给予,不接受”的模式在一些以慷慨自居的人身上也很常见。他们可能认为这种行为更能体现自己的美德,但事实并非如此。拒绝接受他人的善意,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因为它将慷慨的美名全部归于施与者,却让接受者感到亏欠,甚至背负一种无法偿还的义务。
这种单方面的给予,与给予的本意背道而驰——给予本应是一种共享的、相互温暖的、产生幸福感的行为。学会欣然接受他人的好意,对于你的人际关系和自身幸福来说,与慷慨施与同样重要。
善意的影响:施与者和接受者都受益
研究表明,善意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对陌生人做出一些随机的善举,比如帮忙开门、替人支付停车费、赠送小礼物。然后,研究人员会评估接受者的反应,观察他们是否展现出“杜乡式微笑”,这种微笑涉及颧大肌和眼轮匝肌,被认为是真正幸福的标志。结果显示,与没有接受善意的陌生人相比,接受者展现出“杜乡式微笑”的可能性几乎高出四倍。
不仅接受者感到快乐,施与者也同样受益。实验结束后,参与者报告说,他们的心情更加积极、愉悦、感恩、乐观,并且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更高。这与许多其他研究结果一致。例如,2004年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每周被安排做五件小善事和牺牲的学生,其整体幸福感明显高于没有参与这些行为的学生。
如何让他人更快乐?给予他们帮助你的机会
从逻辑上讲,提高他人幸福感的一个方法是,给予他们行善和助人的机会。2022年发表在《心理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不愿意向陌生人寻求帮助,比如借用他们的手机打电话,因为他们认为这会给对方带来不便和困扰。然而,研究人员的实验表明,提供帮助的人实际上更乐于助人,觉得这并不麻烦,并且从中获得的快乐也超出了求助者的预期。
因此,让别人快乐的一个简单方法是,接受他们的慷慨,或者甚至主动向他们寻求一个小小的帮助。事实上,一些学者认为,利用这种效应,获得他人帮助的最好方法是,先请求他们提供一个小小的帮助。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比那些受过你恩惠的人更乐于再次帮助你。”如果未来的雇主问你是否想喝杯咖啡,正确的答案是“我非常乐意!”,无论你是否真的喝咖啡。
把握好度:警惕过度索取
当然,请求帮助也是有度的。正当的请求帮助和无理的索取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如果有人向你提出过分的要求,比如让他的家人在你家住两个星期,那么你在对方眼中的形象很可能一落千丈。学者们指出,温暖会在过度索取中变成利用。提出请求的方式也很重要。永远不要以命令的口吻提出要求,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学者们发现,那些没有正当理由就觉得自己理所当然或受到委屈的人,往往具有这种特质。
另一种破坏他人行善带来的愉悦感的方式是,引入外在的好处,比如提供某种物质上的交换。想象一下,我请你帮我把一些箱子搬到车上。你可能会欣然答应。但如果我说:“如果你帮我把这些箱子搬到车上,我会给你4美元。”结果会怎样?你可能会感到震惊、受到侮辱,并且认为我是一个傻瓜。帮助应该只是帮助,不应该涉及物质交换。
如何更好地接受馈赠?
以慷慨的精神接受馈赠,能够促进你与他人之间的温暖感情。如果你像作者的亲戚一样,难以接受他人的好意,那么一个好的起点是,时刻留意他人提供的帮助,并尽可能地接受它们。当然,这需要你能够区分真正的善意和试图操纵或胁迫的行为。你不需要答应和一个意图不轨的人共进晚餐。但是,“我可以帮你从星巴克带点什么吗?”通常是一个说“好的”的好机会。
下一步,你可以通过互惠的方式,将这样的小恩惠变成一种健康的社交模式。慷慨的文化就像血液循环,它不能停留在某个特定的位置。一旦停滞,就会凝结,不再支持生命。只接受别人的善意,而不主动提供帮助,最终会导致善意枯竭。相反,你应该寻找机会,让别人接受你的慷慨。明天,你可以主动去咖啡店给大家买咖啡。
主动寻求帮助:另一种形式的给予
你也可以通过要求别人提供一些他们乐于给予的东西,来开启互助的循环。多年前,当作者经营一家大型非营利组织时,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指出,他身边有很多作为企业家非常成功的捐助者,但他从未向他们寻求过商业建议,而这正是他非常需要的。当作者开始更多地寻求建议时,他的管理能力、友谊和筹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训是什么?人们喜欢给他建议:这让他们感觉很好,而且正如研究人员所表明的那样,这可能也让他看起来更有能力。每当你对生活、爱情或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感到困惑时,想想那些可能有帮助的人,并请他们分享他们的观点。(请注意:仅仅因为你寻求建议,或者欣然接受主动提供的建议,并不意味着你必须采纳它。)
当对方一无所有时,如何给予?
一次,在向一个班级解释“请求即是给予”的原则时,一位学生难住了作者,他询问当一个人似乎真的没有什么可以给予时,该如何应用这个原则。一个想到的例子是,无家可归的人在街上拦住你,请求帮助或食物:给予的尊严是否对这个人来说是无法获得的?
作者把这个问题带回家,并在脑海中反复思考,因为他没有现成的答案。那天晚上,他突然想到,无家可归的人可以给予他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下一个机会,他尝试了一下。
在给街上的一个男人买了食物后,在他转身离开之前,他问:“你愿意为我和我的家人祈祷吗?”起初,他的脸上露出了震惊的表情,但他欣然答应了。作者相信,许多宗教都教导说,上帝会听到穷人的呼喊——所以他认为那天他得到的比他给予的要多得多。你不需要分享作者的宗教信仰也能理解,这种交换给了他一个机会,去表达接受一份每个人都需要和应该得到的善意所带来的温暖尊重。